粽叶飘香话端午
发布时间:2015-06-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姜唯婷
 
粽叶飘香话端午
——小学中年级综合性学习案例
武进洛阳中心小学 姜唯婷
教学设想
生活处处皆语文。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端午日益被简化、改造。对于许多学生来说,端午也就是吃吃粽子、放几天假,因此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在端午到来之际,我捕捉了这个大家熟知的民族传统文化点,引导学生通过对端午文化的探寻进行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力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体验生活,感受文化,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这次的学习活动借助于学生对端午的向往和对过节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探索社会文化现象及其根源的能力。同时巩固学生对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活动目的】
1、通过开展“端午”专题的系列学习活动,了解端午的习俗,感受家乡端午文化,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收集、整理、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综合能力。
3、指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分享信息,训练学生倾听和表达的能力。
 
活动案例
活动一:了解端午
1、指导学生设计调查表。
2、通过多种途径开展调查活动,了解端午的各种习俗,整理资料,完成调查表。
3、小组交流,展示各自的调查表,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自己了解到的端午习俗,组员评价。
4、全班交流、评价。
附1:
关于端午习俗的调查表
方法
习俗
由来
 
 
 
 
 
 
 
 
 
 
附2:(成果展示)
妈妈告诉我,传说屈原跳江后,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妈妈还说,雪白的糯米,意味着屈原廉洁清贫的一生和纯洁如玉的精神;粽子的三角形状,象征屈原刚正不阿、有棱有角的品格;包一颗红枣,喻屈原一片丹心。没想到小小一个粽子寓意却那么深远。
 
我从家里的藏书《民俗大观》查到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端午吃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我问奶奶:“端午为什么要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奶奶说,这来源于这样一个传说。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这年五月,黄巢大军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在一个村外的路口,遇见一位年轻妇女,背背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小孩,另一只手却抱着一位年纪较大的男孩,正慌忙逃路。黄巢以为这个妇女不仁,抽刀欲斩,经询问,方知原来大孩子是妇人大哥的遗孤,小孩子是妇人所亲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苦,也不愿让侄儿遭罪,为的是不负大哥托孤之意。黄巢一听,对这位年轻妇人肃然起敬,认为她是天下少有的义妇,于是挥剑砍下路旁艾草菖蒲,让她拿回家去挂在门上,并严令将士:“进军途中,如遇门挂艾蒲者,须加保护。”妇人听了,半信半疑,但她回到城里后,还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左邻右舍。第二天正是端午节,黄巢的军队攻打邓州城,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了艾草菖蒲。黄巢果然信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领兵离去。从此,端午节挂艾草菖蒲避邪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现在我们用艾草菖蒲烧水来洗澡,可以起到驱赶蚊虫的作用。
 
活动二:体验端午
1、跟家人学做网兜、包粽子、煮鸡蛋等,尝一尝粽子,看一看龙舟赛,深入感受家乡端午文化。 
2、说一说,写一写,用清楚、明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体验文章。
3、评一评。
附:(成果展示)
 
 
我学会了包粽子
小时候,只要一到端午节,我都会让奶奶给我做十几个小粽子。可是今年端午节的时候奶奶却对我说:“诗韵呀,你也不小了,该学会自己包小粽子了。”我高兴地点了点头,因为在我的眼里,包粽子是件非常有趣的事。
开始包粽子了,奶奶帮我准备好了粽子馅和粽叶,她就开始一步一步地教我包粽子。奶奶说:“包粽子首先要把粽叶卷成你想要的粽子的大小”。奶奶一边说一边给我做示范动作,“接着在卷好的粽叶里放上糯米,还要把糯米压紧,这样包出的粽子才好吃,然后在中间放上一颗枣,最后把粽叶包起来用绳子扎好。”这样,一个可爱的小粽子就包好了。
我迫不及待地拿了粽叶,把粽叶先卷成了非常小的一个“窝”,然后就照着奶奶教我的步骤包起了粽子。可是在奶奶手里听话的粽叶,到了我这里却不听使唤了,还没等我拿绳子扎,馅就全散了,第二个,第三个,…… 一连包了好几个,都是如此,我有点泄气了。原来粽子好吃,却这么难包呀!
奶奶看出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做什么事都会遇到困难,可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听了奶奶的话,我不好意思放弃,只好接着包。不知道是第几个了,我包的第一个粽子终于“问世”了,它虽然没有奶奶包的好看,但我还是很高兴,我总算学会了包粽子。
一个下午过去了,我包了好多小粽子,后来包的比前面包的就好看多了,奶奶看了,一个劲地夸我心灵手巧。奶奶还把小粽子串在一起,据说这样象征着好运连连。
这个端午,我不仅学会了包粽子,而且还懂得了要不怕困难的道理。  
朱诗韵)
 
第一次看龙舟赛
今天,我们全家人来到太湖湾看龙舟比赛。湖边人山人海。我好不容易才挤进这拥挤的人群中。
只见一条条精美的龙舟停泊在湖边,舟身狭长、细窄,龙头就像真龙的头一样,栩栩如生,而龙尾就像蟒蛇的尾巴和狮子的尾巴融合在一起。从远处看,就像几条蛟龙在水面上整装待发。每一条龙舟上赛手的衣服样式整齐、颜色鲜艳,只是颜色不同,有的红色,有的黄色,有的蓝色……真是绚丽多彩,好看极了。
“砰”的一声枪响,比赛开始了。赛手们鼓足勇气,睁大眼睛,精神高度集中,使出浑身解数,龙舟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青年赛手们奋力挥桨,动作整齐划一,坚实的肌肉随着动作一起一伏,额上布满汗珠,龙舟劈波斩浪,奋勇前进。在船头鼓手传出的鼓声指挥下,赛手们有规律地摆动着船桨。他们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想遥遥领先,谁也不甘示弱。
岸上的人吆喝着:“加油、加油……”,喝彩声一浪高于一浪。一时间,呐喊声、锣鼓声、冲天炮的轰炸声交汇在一处,在湖面上回荡,震耳欲聋。
“赢了,终于赢了!”最前面的那只龙舟终于不负众望,冲过终点,啦啦队欢呼着,向赛手们表示祝贺。
看着如此激烈的龙舟赛,我激动不已。我也要学习他们那种赛龙舟的精神,在学习上你追我赶、奋勇向前。                              (殷瑜杰)
 
活动三:文化端午(活动实录)
师:端午作为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有许多与它相关的儿歌。老师小时候就会几首,几个同龄伙伴在一起,一边吃粽子,一边哼儿歌,别有一番乐趣。今天,老师带来了几首,大家想学吗?
1、出示端午儿歌:
其一:
吃粽子,蘸白糖,五月初五是端阳。
五彩线,手腕绑,龙船下河喜洋洋。
其二: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菖蒲插在门框上,
出门一望稻谷黄,
这儿那儿都是端阳!
 其三:
五月五,过端午,妈妈忙把粽儿煮,
划龙舟,敲锣鼓,家家户户庆端午。
其四:
一、二、三、四、五,
家家户户过端午。
划龙船,敲锣鼓,
包粽子,真忙碌。
钟馗老爷最威武,
挥宝剑,把妖除。
插上艾草和菖蒲,
排好香果来祭祖。
天气热,要消毒,
挂香包,有用处,
雄黄酒,洒庭户,
小孩头上画老虎。
一、二、三、四、五,
家家户户过端午。
生自由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多读几遍。
师:你喜欢哪一首儿歌?
生:我喜欢第四首。(生大声朗读)
师:为什么喜欢它?
生:这首儿歌向我们展示了各种端午的习俗,而且每一句都是押韵的,读起来很好听。
师:请喜欢这首儿歌的同学一起来朗读。(生齐读)
生:我喜欢“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这两句,觉得这两句写得特别好。
师:你给大家读读。(该生读)
生:我喜欢第二首,读着这首儿歌,眼前仿佛就出现了锣鼓震天,龙舟在你追我赶的情景,特别得热闹。
师:请全体男生来读读这首儿歌。(男生齐读)
生:我喜欢第一首,“喜洋洋”这个词语把人们欢欢喜喜过端午的快乐心情写出来了。
师:带着大家一起读,分享这份快乐。(生齐读)
师:儿歌是民间流传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但从这几首儿歌中我们却读出了端午的味道。
2、赏析端午古诗:
师: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端午作为传统民俗,也成为众多文人墨客吟诵、感怀的对象,下面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喜欢的与端午有关的诗
师:拿出你的学习任务单,出示学习要求:①把你喜欢的诗多读几遍。②简单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然后在四人小组里进行交流。你的小组成员在说的时候,请你认真听,当好小评委:书写正确、工整    朗读正确、流利    表达清楚、明白    。我们来比一比,谁能得到三颗星?
(小组学习,教师巡视)
师:得三颗星的同学举手。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你的学习成果?
生:《和端午》北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这首诗的意思是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师:是啊“忠魂一去讵能还”,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流传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谁也喜欢这首诗?你来试着读好它。
(指名几生读)
生:我找到的是《巳酉端午》元代(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巳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让人竞渡龙舟,借以凭吊远古英雄屈原的灵魂,真是让人感到遗憾哪!水边的石榴花如火地开着,似乎正在笑话我呢——这也需要你烦神么?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实,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今天,我虽无法凭吊屈原,我也一样仰慕他啊!
师:这首诗中有好几个字音很难读,但你都读对了,很了不起。你对这首诗也理解得非常好,老师很佩服你。谁愿意和他一起读好这首诗?
(愿意读的一起读)
生:我选的是陆游的《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师:这首诗的字音稍有些难读,但意思还是很好理解的。在作者对端午这一天生活的具体描写中,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几首古诗,大都抒发了诗人凭吊感怀的情感,在细细品读中,我们感受到蕴含其中的端午文化。
3、积累端午散文:
师:古诗凝练传神,而现代文学巨匠沈从文先生,则用细腻的笔调,再现了端午日龙舟竞渡的情景,下面的这篇散文,选自沈先生的代表作《边城》,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附:
端午日
     沈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摘自沈从文小说《边城》
生:这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茶峒人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师:写了哪些内容?
生:赛龙舟。
生:还有赶鸭子。
师:哪件写得更具体?
生:赛龙舟。先写赛前看热闹的人们,再写赛船小伙子的赛前准备,接着着重描写赛龙舟的过程,然后是两岸人的呐喊助威,最后是比赛结束后的奖赏。
师:读着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他们过端午节很热闹。
生:我觉得他们玩得很开心,天黑了都不愿离去。
师:是呀。作者围绕“端午日”这个主题,有详有略地描写赛龙船、赶鸭子等场景,让读文章的我们也感受到了端午日的热烈气氛和人们的喜悦之情,
4、捍卫民族的端午
师:(抛出话题)同学们,刚才的一系列活动,让我们从各个方面领略了端午这一我国传统习俗的无限魅力。然而,老师要告诉你们,05年的时候,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听到这个消息,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呢?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生:听了这个消息,我感到很气愤,明明是我们国家的传统习俗,他们有什么资格霸占呢?
生:他们简直就是强盗,凭什么把属于我们的东西抢走。
师:我也有同感,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要抢先“申遗”?
生:我听爸爸说,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去韩国旅游。
师:从我们国家的一些世界遗产地“申遗”前后旅游人数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申遗”成功后旅游迅速升温。这就是文化旅游的提升拉动作用。
生:人们去旅游的话,要吃、要住,肯定还会买很多的东西,这样他们就能赚很多钱。
师:世界遗产地更加地对外开放,它在吸引外商,扩大文化旅游的同时也带来其他消费。这就是对经济的促进推动作用。
师:更重要的是,世界遗产对社会的进步起着辐射、影响、渗透作用。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实际上这些宝贵的物质财富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作用。
师:那大家觉得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
生:我们自己的东西要好好珍惜,这样就不会让别人有机可乘。
生:我们要学会裹粽子,要学会吟诵老师介绍给我们的诗歌、散文,我们要教会弟弟、妹妹唱儿歌,决不能让端午这个传统习俗断送在我们手里。
生:我觉得我们的“洋节”过得太多了,愚人节、圣诞节,我们过得是那样热闹,现在想想,我们民族不是也有很多美好的节日吗?除了端午节,我们还有中秋节、元宵节、重阳节,春节……我想,我们该好好地过我们自己的节日。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真的感到很欣慰。老师要大家记住,一个没有历史文化的民族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尊重历史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色”。只有除夕吃饺子、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所有这些文化标志加起来,才是文化意义上完整的中国人。
师:今天,我们唱儿歌、赏古诗、读散文,感受到了端午这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下节课我们再继续走进端午。
 
活动四:展示端午
1、谈话,交流自己的活动所得。
2、明确学习任务:办一份展示端午的手抄报,请学生谈谈打算怎么办。
  老师引导从选取主题、资料选择、编排设计、分工合作几方面谈。
3、学生自主选取主题,给小报取名字。
4、全班交流,指导抓住主题选材。
5、自由组成编报小组,分工合作,自主办报。
6、学生完成后带来,组织学生评议,准备办一个小报展览。
(1)组织一个成果展示会,请各位同学拿出自己办的小报进行展示。
要求:把小报的特色说清楚。
(2)师生共同参与欣赏、评议,可吸取优点,也可提出建议。
(3)评选出最佳创意奖、优秀创意奖、鼓励奖各若干名,布置张贴。
(4)办得不理想的,可再进行修改。
附:(成果展示)
 
 
 
 
 
 
案例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地进行大量的阅读,读儿歌、古诗、故事、民俗文章等等,在这其间,学生无论原有的语文基础如何,语文素养的高低,都能在实际的语文阅读中有所收获。学习中需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需要用清楚工整的文字记录活动的情况,需要用简洁的语言交流学习所得,无疑促进了学生运用语文,这一切很好地体现了在用语文中学语文的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都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的目标,包括达成这种目标的方式、方法。如学生在了解端午过程中,可以选择上网、查阅书籍、走访、问长辈等多种方式。在体验端午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动手做一做网兜、包一包粽子,亲口尝一尝美味的粽子和鸡蛋,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去看一场龙舟赛,去感受一下锣鼓喧天、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在多层次的体验活动中深入感受家乡端午文化。在展示端午的过程中,善于画画的,可以负责小报的插图;善于写作的,可以负责给小报撰写文章;字写得好的,可以负责誊写,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力合作,把端午小报是出得有模有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自主精神得到培养,语文素养也在这过程中得到提高。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与生活的外延,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正是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在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通过制作小报来展示成果。学生在制作小报过程中,学会了与人沟通、与人合作。动手制作的过程就是对整个活动过程一个很好的回顾。通过展示,既能与他人一起分享学习成果,又能在相互评价中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活动中的得失,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学有所得。同时,学生获得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的体验,以及美的熏陶和享受,都将沉淀在学生的生命里,成为人格的一部分,构成完整的素质结构。
在本次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我切实感受到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给予他们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那学习效果会超出你的想象,学生们才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