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师个人成长规划书 (2017-2020)
袁秋静
发布时间:2017-11-0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英

我的教师个人成长规划书 (2017-2020)

一、自我认识:

概述:自2011年踏上教师岗位,我一直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平时能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为了更好的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努力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科研型教师,我制定了三年个人发展规划。

(一)我的优势:

     工作踏实,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工作上能够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与同事关系融洽,能和同事和睦相处,乐于助人;善于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虚心向他们学习;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能够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和教师继续教育学习。

(二)我的不足:

    1.教育科研能力薄弱,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驾驭教材的能力、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师语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我的关注:

      1.数字化应用对于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辅助作用;

      2.课堂教学中评价语的恰当运用;

      3.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四)我的困惑:

      1.识字教学费时费力,却没有效果;

      2.如何转化学困生,使他们进步。

二、我的愿景:

(一)总目标:

  1、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武进区骨干教师。

2、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论文能在核心期刊发表。

3、评上中小学一级教师。

(二)具体要求:

1.师德方面

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切实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做个富有责任心的优秀老师,在遵守制度、与人相处方面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

2.学习方面

深入学习教育专业理论结合专业技能的学习,更新个人专业知识、认识教材,做到因材施教,寻求自身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设计上有所突破。

3.教育科研方面

坚持每周1-2小时的阅读,除教育教学类书籍,增加案例、课例的阅读参考,寻求在理论研究上有建树,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研究的能力,并结合实践有成效。写下教育教学感想,到学期末撰写出一篇有质量的论文。

4.教学方面

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向优秀的教师学习,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经验日益丰富,争取逐步形成自己干练、机智的教学特色。

(三)年度目标:(2009——2010

2017年度:

1. 确定个人课题,制定课题计划。

2.继续自己的专业学习,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发挥所长,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逐步建立个人教学风格。

3.一学期能自读2~3本理论书籍,写下教育教学感想,到学期末撰写出一篇有质量的论文。

5.积极参与工作室及各教研活动,做好笔记及完成其相应要求和功课。

2018年度:

1.积极践行“数字化应用对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课堂效率的研究”这一课题。2.上好一堂课。

3.自读2-3本理论书籍,撰写论文,争取获奖或者发表。

 

2019年度:

1.完成“数字化应用对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课堂效率的研究”这一课题。

2.阅读2本理论书籍,撰写至少一篇论文,争取获奖或者发表。

3.评上武进区骨干教师。

4.评上中小学一级教师。

三、具体措施

1.多学习

⑴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准确定位自己,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提升自己。及时作好笔记,写出自己的心得,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⑵每周听课不少于一节课。向身边的老师的学习,勤听课,通过课堂听课,与授课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勤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不同观点,在共同探索中达到共同进步;从中得到真切的感受,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个人专业知识的提升,让自己与新课程同成长,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⑶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及教研活动,在活动中积极发言,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2.多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三个反思: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通过反思,探索高效的课堂模式,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3.多实践

⑴依据教育教学规律,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作自己的一亩试验田,努力做到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注意自己的角色转换,努力做到平等中的首席 

⑵努力探索和尝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做到借鉴创新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4.多总结

⑴定期总结教育教学过程,努力做到有所改进,有所沉淀,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积累经验。

⑵在的基础上,学会,经常性地把自己的思想体会写出来。每月写一篇教育教学随笔,每学期计划撰写1篇教育科研论文,争取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