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浅行到潜行,反思自己低段教学的蜕变
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新教师到现在,已经有六个年头了,长期在低年级从事教学工作,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很多的感悟。
一、在浅行中思考
我一直认为,低年级首要培养学生的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其次再来学习内容,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低年级内容比高年级简单的缘故吧。我在电影节摸爬滚打了六年,对培养学生上课听讲的习惯和作业完成的习惯,都比较重视。
孩子们读书读得很好听,自己写得很端正,或许我认为这样就已经成功了。可是也常听到高年级的老师说,进入高年级,好像学生什么都不知道,没有办法很快适应高年级的生活。这个问题的确非常值得我们低年级老师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欠缺什么?
我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在我的世界里,似乎只有好与坏这两种境遇。有一天家人的一句话突然点醒的话,他说在你的世界里,只有黑,与白,但是你忘记了,这世界还得允许灰的存在。我突然觉得在小学,教学也不是只有低中高年段的区分,也不是只有1-6年级的区分,应该在内容上是有所渗透,才不甚让孩子学得慌张。
开学初教到了两首古诗,一首是江南好,一首是敕勒川这两首诗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背过,孩子,很熟悉,所以对这两首诗的讲解,我也显得比较简单,只是大致的讲了诗里写了什么,然后让孩子们感受一下,你觉得写得美不美,很快就将这两首诗教完了。到下半学期,又出现了两首诗,一首是《登鹳雀楼》,一首是《鹿柴》。我停下来了,我不想再这么简单地教,那我有没有必要深入带孩子学习?
分段教学,也不是低年级的教学目标,可是在读几年级的课文时会发现低年级的课文简单,层次非常清晰,那我们需不需要带领学生学会理清思路这种方法呢?这个问题也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如果叫分段会不会太早?孩子能不能接受?比如说小鹰学飞,他中间就有三个非常明晰的过程,小鹰飞到了三处地方。狼和小羊也很清晰,难找了,三小羊上次差。狐狸和乌鸦同样也是乌鸦,为了骗到乌鸦嘴里的肉,而三次对乌鸦实行美言。在大禹治水里,有治水前置水中治水后,这样三个过程。这些课文的条理都非常清晰,那我们要不要让学生学会分段呢?
二、潜行才有收获
数学是盘点逻辑的过程,语文是盘点思维的过程。学习语文首先要有很强的理解能力,理解课文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思路。而这种理解的能力,却是最难培养。而我们老师,将从何下手,给我们的只有一篇篇课文,我们唯有从课文下手,用课文教会孩子理解这种思维过程。
1.古诗教学的改进
在课程标准里对低年级的孩子学习古诗的要求也是学会诵读。我仍然决定要教孩子们从字词开始理解,然后理解整句诗的意思。在更深层次的,讲解这首诗的教育意义。后来在课后练习里出现了这样一道题,当你要鼓励别人认真学习时,你应该用哪一句诗?这个问题提醒了我,让我知道,光让孩子,缺位时的表面是不够的,于是我重新将诗工工整整地抄在黑板上,一次一次的带孩子解释,然后再一句一句的带领孩子解释。让孩子们熟练地说出通篇诗句的意思。对于一穷,一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表达想要获得更好的成绩,就应该付出更多努力,这意思,还这么,其实是不理解的。怎么登上一层楼就就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关系。于是我这样比喻,学习的过程,就是登宝塔的过程。而我们的每一个年段,就等同于宝塔一层一层的楼。而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愿望,就是要上大学,读好的学校。那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就等同于一个爬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我们孩子付出很多很多的努力。两者一结合自然孩子就理解了。于是我坚定了,虽然课程目标的要求只是学会诵读,但就算二年级,我也要从字词句到意义这些方面,带领孩子去学习。因为我的学习理念,是要让孩子学习语文中的方法。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助学的过程。
2.课文讲解注意方法的指导
在黑脸琵鹭的教学中,我也将自己的这样一种理念,贯穿其中。我叫黑脸琵鹭,从文体上讲是自我介绍。黑脸琵鹭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的长相,名字的由来,生活习性,和过冬方式。
我在课前,就和学生进行谈话。先向他们介绍了,你们好,我叫蒋老师。然后让他们用这样一种方式,来介绍自己的名字。学生很快学会了,你好,我叫谁谁谁。同时,在引入黑脸琵鹭时候,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今天有位新朋友来到我们班,他热情地向大家作自我介绍,然后让大家一起来读课题《我叫黑脸琵鹭》。这两种方式的结合其实都是旨在让孩子理解自我,介绍这样一种课文题材。
接下来是初读课文,扫清字词的障碍,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主要是以词带段的方式展开我的教学。每一组词的侧重点都是不同的,第一组主要是侧重于轻声的朗读。a第二组词中,对于同时插进,汤欣,左右摇晃,搜寻目标不赖,这些词语,孩子,都不太理解他们的意思,那在课堂上一个一个讲解又不太可能,于是我采用了视频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同时有配上这一段的朗读。等再次问孩子们还有哪些基于实例解释后,许多孩子已经,都能说出它们的意思,而里有视频的目的就在于告诉孩子,有时候不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通过看视频看图的方式来理解。而在理解左右这个词语时,我也不仅是停留在左右表示方位,这一层意思上,当左右连在一起时,他还是可以表演表示大概,差不多的意思,比如说,妈妈每天五点钟左右到家,我的班主任是一位30左右的年轻教师。词语的理解,不仅在表层,很多词语都有几个意思。第三组词组是,由于第三组词的特点是生字比较多,于是,我让学生系自主识字的方法,进行识记生字。孩子们按照惯例先分析字的结构,不少。然后,会组词的进行主持,有的还可以说说,在哪里见过它。很多孩子说出来,小区的区,在小区门口见过他,大米的米,咱米袋子上见过,而充电的充,则是妈妈天天用的充电器。一次我归纳了,生活,处处都是学问这样一种学习方法。时时处处我都不是,将知识硬灌输给孩子,而是让孩子,掌握方法主动地去学。
再疏通课文之后,我主要是进行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讲解,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三句话,每一句话的标点都不一样,我便抓住了三个不同的标点,提问孩子,每一句的语气都一样吗?孩子们很自然地说出不同,那么你是从哪里发现的呢?孩子们就说,每一句的标点都不一样,那,请你看这标点,你来读读,你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的?孩子读完后很清晰的告诉我,是什么样的语气?问句是问的语气,感叹是感叹的语气,句号是平常的语气,这就让我们学到了,标点符号是一位不说话的老师,他指点了我们不同语气的读法。读书的时候要抓住标点。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孩子阅读书上的文字,找出描写黑脸琵鹭特点的词句。然后再结合图片让他们仔细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提醒孩子观察要注意观察顺序,按照孩子观察到的黑脸琵鹭,我总结了他们的观察方法,有从上到下和从整体到部分这样两种。在讲解黑脸琵鹭特点时,我抓住了这两个词语,一个是唯独一个是最特别,唯独对于孩子来说,不是很好理解,那这时候我就先从课文入手,再把,唯独拿出来放到生活中,提醒造句,让孩子们知道,唯独其实就是只有的意思。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把未读放入课文中进行朗读。在将黑脸琵鹭的嘴巴时,我把它和琵琶作比较,让孩子从外形和颜色上进行对比,感受到两者的相似之处,从而感受这个比喻句的形象具体。同时为了体现最特别,还将其他鸟儿的嘴巴和黑脸琵鹭作比较,让孩子感受到它真的是与众不同。
在写字指导上,我也一直很注重方法,按照一看结构而宽展,关键笔画定位置,逐笔盯美观,这样的观察原则来进行写字教学,那本课主要教学左右两个生字,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很快就认识到了左氏三角形结构,而又是倒三角结构,左的横画比较短,右的横画比较长。这样的原则可以适用,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对于读帖这一块,基本上不用太担心。因此我觉得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比一个一个帮助他们分析来的更加重要。
教学是一个不断的调整思维,激发思维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面面俱到的讲给孩子,只有教会了他们思考的方法,让孩子在文字中潜行,他们才可以得心应手的,学会自己站起来走路。或许这也是赢在每堂课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