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露珠》第二课时
武进区崔桥小学 田卉
发布时间:2018-03-2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英

《小露珠》第二课时

武进区崔桥小学   田卉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越来越……”造句。    

3、通过课件创设情境,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露珠牺牲自己,把丽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二、教学重点:  

在学习中,通过朗读感悟小露珠的外表美丽、心灵更美。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小露珠。瞧,她来了…… 

2、小露珠自我介绍。 

3、大家喜欢这位小客人吗?你能亲切地和她打招呼吗?课文中还有谁也喜欢她?(板书:动物植物)  

过渡: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小露珠?  

(二)学习课文第2—6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大家喜欢小露珠?  

2、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交流,相机大屏出示图片、句子。    

A“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1)哪个词最能体现出小露珠的美?(板书:闪亮)      

(2)这个字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若学生答不出,问能读出这种美吗?)       (3)指导读。谁来学小青蛙赞美小露珠?看哪一只小青蛙夸得最棒!(及时评价)      

(3)齐读。咱们72只小青蛙一起来夸一夸。       

B“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       (1)(问小露珠)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板书:透明)      

(2)这个词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3)哪只小蟋蟀愿意再来赞美一下小露珠?(鼓励学生进行评价)

C“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      

(1)如果你是小露珠,喜欢小蝴蝶的赞美吗?为什么?(板书:圆润)      

(2)有没有哪只小蝴蝶想再赞美一下小露珠?      

(3)齐读。      

小结:从刚才3种动物的赞美中,我们感受到小露珠是那么美丽(板书:美丽),那么惹人喜欢。那仅仅只有这3种动物赞美小露珠吗?其它小动物会说些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演一演。 

过渡:是啊,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还有谁也喜欢她呢?         

D小露珠反射着霞光,所有的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连那些衰老的花草、树木也都显现出生机。      

(1)从“变得格外精神”、“显现出生机”两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指导读,将你想象中的那幅美景用朗读读出来。     

(3)齐读

E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    

(1)“美丽的珠宝”指什么?     

(2)听师读,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3)指名学生描绘自己想象的画面,不会描绘的读出来。     

(4)全班齐读。 

小结:小露珠真了不起,它一出现就给所有的植物带来了美丽,带来了生机。(板书:带来  生机)它将大地装扮得绚丽多姿,生机勃勃,所有的动物、植物都由衷地赞美它。(板书:赞美)  

(三)学习第七自然段。 

(1)出示大屏幕。师述:小露珠爬着、滚着、笑着。她感到有一股热气袭来,渐渐地,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小露珠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小露珠要走了,想象一下:大家和小露珠告别时,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在场,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小露珠还会来吗?它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   

(四)讲读第1自然段。 

(1)快速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小露珠是怎么变化的?     

(2)哪些词最能体现出这种变化? 

(3)指导朗读,读出小露珠变化的过程。(练习用"越来越……"说话。)     

指名读、练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 

(1)小朋友你们想赞美一下小露珠吗?指名说说。 

(2)师小结:小露珠是那么美丽,它给大地万物带来了蓬勃的朝气和无尽的快乐,但就在太阳升起时,它却蒸发了自己,它为的是别人,牺牲的却是自己。希望我们每位小朋友也能像小露珠一样,外表美,心灵更美,给大家带来欢乐。 

 (六)布置作业。

1、把这篇课文编成一个课本剧,准备在队会课上表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小露珠》

动物            闪亮、透明、圆润             喜爱

植物            显得格外精神                赞美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