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星河小学 杨黎丽
发布时间:2018-03-2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英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提起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相信大部分的语文老师都会表示赞同,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一“载体”来教学生学语文。然而,虽然我们的老师们认可了这一理念,但真的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却依然是在教“课文”,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课文思想内容的讨论,一堂语文课下来,学生们能总结的最多也是课文的思想内容或人文情感方面的收获。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和内容分析式的教学模式说再见,对于大部分的语文老师来说还是一件难事。因为我们语文教材所提供的只是一篇篇的课文,至于老师们究竟要教什么,除了课后的生字词之外,老师们真的是无从把握。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是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主编,采用专题行动研究,根据国培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研修内容,围绕着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这一当前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结合小学各年级具体课例汇集的12个研究课例。这12个研究课例,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一个个课堂的热点问题,大致分成四类①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②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③如何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④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说到阅读课,它是语文课的主要组成部分,那怎么教和教什么都能直接影响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在沈荣老师带领的研究小组很快关注到了这一点,经过讨论确定了“‘理解’与‘运用’并重的阅读教学”这一研究主题,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香港,璀璨的明珠》为例,确立了要研讨的四大问题。于凤致老师作为执教老师经过三次的教学重构,教学目标一次比一次明确,有可操作性,符合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内容中也能很好的处理文本阅读和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教学环节上,能够根据文本设计贴合学习目标的练习。在一次次修改中,可以很明确的看到于老师在和用心地思考,这正是我所需要向他学习的地方,时时反思,让语文课成为孩子学习语言表达的地方。

于老师的成功也离不开团队的团结合作,其他研究成员对每次的教学设计也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给出了恰当的建议,其中有几个观点令我深思。

1.在抓住课文特点进行教学的时候,不可忽视语境,也就是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香港,璀璨的明珠》中,四字成语是课文中的一大语言特点,中年级的学生也应该多掌握词语,尤其是四字成语。但是,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脱离课文内容,单独理解词语,运用词语,这和低年级的词串教学有何分别呢?要知道,这些词语来源于课文,因此无论是理解和运用都离不来课文,所以在谈词语理解的时候,不妨这样来说:“请你联系上下文理解成语的意思”,在运用词语时,可以采用课文内容填空,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做到初步的运用。最后,其实可以做一个小小的升华,“运用了这些词语后,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可以是关于内容方面的,例如说:让我感到香港是个购物天堂,因为那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一应俱全,应有尽有。也可以是关于体会语言文字方面的,例如说“这些成语简洁明了,但又具体生动,让我们在简短的文字中体会到了香港的特点,成语的作用真大,以后我也要多积累,用它来表达我的想法。”这样一来,课文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2. “理解”与“运用”并重不是指在教学中平均用时、平均用力,而是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有所侧重。在研究的一开始,于老师关注到了“运用”这一块,于是设计了很多语言表达训练的环节,使得整堂课的天平严重倾斜,尤其是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还没能准确理解课文,许多后进生甚至连词语的意思都没有搞清楚,这样过快的拔高只有一小部分优秀学生能跟的上,在教学中如果只关注到一小部分而忽视了大部分,那这节课是失败的。因此,我认为教学需要循序渐进,第一课时可以侧重在理解方面,第二课时在理解的基础上侧重于运用方面,这样下来相信大部分学生是能够适应。

3.教材文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训练的语境,语言训练要充分利用好文本提供的语境,不要离开文本语境。现在很多老师有一种误区:我要把和这篇课文有关的许多资料补充到课堂上,让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可是,很多资料是高于学生的理解范围,甚至有些和语文课没有太大的关系。另外,这些资料的讲解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时间,使得语文课的目标指向不够清晰。当然,课外的资料不是说就不需要,而是要结合课文内容有选择性的摘录,让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而不是加重学习的负担。或者,也可以让孩子们在学习完课文后去搜集相关的资料,这样既不耽误上课的时间,还能鼓励孩子们去探究、发现。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是何其难!此时的我也不禁慨然长叹: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再远的道路也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去探索,而在这探索之路上,只有学习才是指引前行的明灯,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答案才能了然于心。相信,只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在不断的更新理念下,我的语文课堂终究会实现美丽的转身。

 

杨黎丽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