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伊索寓言》有感
赵珊
发布时间:2018-03-2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英

听《伊索寓言》有感

赵珊

9月30日,我有幸学习了郑芳老师的课堂。郑老师执教的《伊索寓言》一课从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三个层面入手,研制适切的语文教学内容,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生长、开放的课堂。

一、真实:关注本体性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认为:课程内容是指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它解决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重视文体,依体而教,语文教学才更有语文味。优秀的寓言故事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语调轻松、幽默而带讽刺意味,需要学生去推想、领悟言外之意。郑老师立足文体视角,从“发现寓言的文体特征”——“学习寓言的寓意”——“探究寓意的写法”,引导孩子们感受寓言言意特色,玩味寓言的言语方式,学习寓意的表达特点,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二、生长:充分把握学生学情

王荣生教授指出语文知识极其丰富,重要的是“怎样概括”、“怎样推理”等关于听说读写策略的“程序性知识”,以及“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学习策略”的“条件性知识”(元认知知识),这些知识将能在实践中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言语智慧。

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常常借一个简短生动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故事一读就懂,寓意也浅显明白。在课堂中,孩子还有什么是可以学的?郑老师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充分把握学生的语文学习经验,将目标定位于“指向写作的教学”,即关注“寓意是怎么写出来的”。在课堂中,她引导孩子发现故事与寓意之间的关系,挖掘三则寓言中主要人物的“欺骗”,玩味寓言荒唐可笑的言语方式,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不仅培养了孩子们正确的阅读思维,而且发现了写作的奥秘,丰富了学生的“程序性知识”,培养了言语智慧。

三、开放:实现个性化表达

伊索寓言大多取材于动物世界,故事情节简单易记,但常常蕴含深刻的哲理,给人以生活中触类旁通的训导。郑芳老师在学生“愤”“悱”之时,恰如其分地引入两则课外寓言故事,要学生来总结寓意,学生静思默想,思维花开,不乏神来之笔, 他们体验到了多角度感悟寓意、多方式表达感悟的阅读快乐。这一训练,增加了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锻炼了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感知了寓言简练的表达特点。

 四、创新:专业化的追寻姿态

《伊索寓言》是组合编排的一组课文,郑老师充分利用了它们的联结而独立的特点,由扶到放,层层深入,后又援引课外资源,将训练落地生根。对于“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如何恰当引入群文阅读”进行了有效而深入的探索,给学习者不少启发。“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文课程研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乃至编制具有教师自身风格特点的语文教材,郑老师在追寻专业化发展的路上勇往直前,她的勇气和执着让人心生敬意。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