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环境下习作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徐 梅
一、由现象引发的思考
我们这个班,我是从一年级一直带上来的,从一年级就开始写话训练,一直到三年级感觉他们写作都还行,到了四年级,发现问题来了。对于第二学段中的习作,《课标》中明确指出:“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进入四年级,对照以上习作目标,我发现班级学生主要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写作不自信;写作无法和生活相衔接;文章没有创新、抄袭严重;学生没有开阔的思维,想象力十分匮乏,更别说有新鲜感的词句了,为此我也很苦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呢?在小学,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所以,对于我来说,帮助学生增强写作学习的愿望迫在眉睫。
二、机遇巧合获得新知
那一次,外出学习,看到张祖庆老师执教的创意写作课,《世界的另一端》,讲述一个蚯蚓的小故事,整个过程中,学生边看视频边编故事,最后完全可以自己创作,并乐在其中,在最后的展示环节,都乐呵呵的介绍自己编的故事。又有一次,听到了张祖庆老师的《"电影遇见书"之<神奇飞书>》一课,电影与书的结合,属于微电影创意写作课,整节课四次运用剪辑的电影资源,学生合作创编故事,走向创意思维的深处,一节课上,孩子们看的开心,编的创新,学的轻松,写的流畅。所以,数字化环境下,必须以此为媒介,进行孩子写作兴趣的激发,于是,我们尝试开设了电影写作课程,于是,电影与片段练习;电影与影评;电影做绘本等这样的课。
我们发现:1、电影素材的趣味性符合儿童的内在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尤其是低段年级的孩子,直观性更强。而电影运用声音、色彩、有趣的画面,通过视觉艺术与直观形象呈现在孩子面前,唤起他写作的热情。
2、电影素材的生活性拓宽儿童的写作广度
学生获取素材的途径有限。电影课程的主题高度集中于从现实生活的叙事中探求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怀。一般有以下主题:对日常生活的深切触摸;对小人物命运的深度关注;对社会现实的反省批判。所以微电影中的某一场景也许能在瞬间唤起孩子曾经熟悉的生活场景,有助于弥补孩子日常生活的不足,打开孩子的写作视野,拓宽儿童的写作广度。
3、电影的语言艺术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写作水平
电影中的回忆或者倒叙可以对应写作中的插叙或倒叙;电影中的跌宕起伏对应于写作的一波三折;电影中常用景色来渲染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对应于写作中的借景抒情;电影中的设置悬念可以对应写作中设置悬念……所以,电影的语言艺术是学生写作的最佳范本,学生可以借此学习各种写作手法,更贴合学生的天性。
4、电影的创意性激活儿童的创造思维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品,在表现手法上必然会有所创新。以小博大的艺术效果,在叙事上刻意强调话题性与创意性,有些微电影有出人意料的结局,还有一些有很强的留白功能,这些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为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平台。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需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多个层面的感官细胞,在这个过程中,巧妙地借助影视资源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并指导学生分析内容、抒写感想,提炼内容、积累素材,分析结构、组织脉络,关注手法、借鉴写法,关注语言、锻炼表达,剖析情感、感悟内容来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让学生能够在文字世界里自由翱翔。
接下来,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现在所做的另一项数字化环境下的“说写课程”,并利用平台进行修改。它用口头说作文的方式,从寒假开始,我们就积极进行“说写课程”的实践活动。每天在微信群里公布一个说写作文的主题,并给予具体而细致地指导,让孩子有兴趣说,有话可说。微信群里热闹非凡,每天都有大量的说写文章在群里涌现,大家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成长进步。孩子们借助“讯飞语记”“有道云笔记”等语音转文字的工具,迅速将所说的话语转化成一篇篇文字。说写课程微信群里每天都精彩纷呈,孩子们热情高涨,家长们更是欣喜若狂,老师们也是惊喜万分,喜阅说写课程一下子成了提升作文水平的法宝,作文,可是许多孩子面临的“老大难”问题啊!
说写作文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口头表达、逻辑思维能力,更让他们学会了观察世界、热爱生活、与人合作交流。老师们每天都在激励班级孩子进行说写作文,并对他们所说作文进行及时地点评分享宣传,让孩子们感受课程带来的幸福感。在践行课程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听到了孩子心声的流淌、生命的涌现,越来越多的老师、孩子、父母走在了喜阅说写课程的康庄大道上。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自改中来。” 那么网络上的作文如何修改,课标上一句话提醒了我:“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在数字化环境下,将习作评改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可以不受时间与地点的束缚,可以对本班所有同学的习作进行评改,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同学评改的意见,起到了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效果,更提高了习作评改的效率。如我首先在学校网站班级网页中开设了“读写时空 ”习作在线专栏,使学生习作有了一个固定的阵地。然后将学生原生态的习作通过发帖的形式发布在论坛里,供同学阅读评改。当然,为了提高学生习作评改的质量,我还在作文课上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如何从主题、选材、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提醒学生评改别人的作文要做到实事求是,对于优点要指出好在哪儿,不足之处又该如何修改,评价语言要把握分寸感,一改过去作文的评改只能在线下进行缺少及时互动的缺点,利用线上评改的优势,发挥线上互改的交互性、复式性、立体性,真正经历一个多层次,更高意义上的评改,以此不断提高作文评改的效益。
数字化环境下搭建起素材、课堂、评改、展示的平台,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
平时,我也会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每次活动都会摄像、摄影,一同存储到素材库中。然后将素材库中的资源制作成实用有效的直观课件,以便在作文课上能唤起学生的回忆与共鸣,为他们补充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比如说:拔河比赛,学生在欣赏图片或视频的过程中,细致入微地观察人物神情、动作,或者周围环境,对于细节的描写大有裨益。比如说:如在以春季为主题的习作指导课上,我们先播放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分别从“颜色”、“声音”、“气味”、“故事”等几个方面,播放了春季树木的爆芽,百花的怒放,复苏的小动物们,还有田间劳作的农民伯伯……,这些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记忆空间,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对主题的感同身受。比如说: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声音习作中,先是播放一组组的单音,如呼救声,鼓掌声,流水声、噪杂的人声等,让学生辨析而疑惑。既而把几种不同的声音分为一组,按一定的顺序播放出来,让学生听后把它们联系起来,编到一个故事中。这样,就很好地激发了想像的热情,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像,于是一朵朵鲜活生动的想像之花在习作课堂绽放。写生活中的声音,图片的观察以及声音的播放,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可以说,数字化环境下作文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且也有益于扩展学生的感知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达到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好似打开水壶的盖,巧妙开启了学生写作的智慧之门,理清了写作的思路,让作文教学变得简单而高效。
三、独占人间第一香
小孩子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都希望自己写出来的文章能得到展示。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对于展示环节除了在课上读一两篇优秀习作外,其他优秀学生习作根本就没有机会展示,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学习成果没有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那种强烈的表现激情就会减弱,久而久之对于习作的热情就会降低。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就会让他们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会提高他们习作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于习作的兴趣。为了给学生搭建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自我成就感,达到写作即交流的目的,在“互联网+”思维启发下,我采用“为你诵读大家评”的方式,要求每个学生将自己修改后的作文进行配乐朗诵,然后将音频发至微信群,让其他同学和家长欣赏。由于班级的每个同学和家长都可以看到习作的内容,而发布者又希望自己的文章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扬,因此每个孩子在发布自己诵读的文章前都做了细致的修改,对自己文章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多番推敲,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的作文修改能力。另外,发表作文是每个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为了满足学生强烈的发表愿望,让学生当一回小小“编组”,体验一下出“书”的感觉。电子作文选的设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他们发表在电子作文选上的文章质量也越来越高。为了让学生的作文能在质刊物发表,我也会从电子作文选中挑选一些质量的作文向报纸杂志投稿,满足学生的愿望,进一步激发
他们写作的热情,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去年一年,我们全校有100多篇作文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网络上的作文网站,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网络作文的实践,也正体现着孩子们的无限创作灵感与才能。可见,这样的作文教学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整合了多方面的习作资源,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了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让习作不再成为师生的一种负担,为小学作文教学打开了又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