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武进区崔桥小学 田卉
发布时间:2018-08-1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英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武进区崔桥小学 田卉

摘要: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让教师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有所收获,下面本人想就阅读的方法、技巧和误区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对今后阅读教学的实施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方法 技巧 误区

 

一、阅读教学的方法

阅读教学方法是阅读教学实施的具体手段,也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途径。它的选择与应用,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另一方面要充分体现阅读教学的特点一般运用的较多的主要是以下三种。

1.目标式教学法

美国学者布鲁纳曾将教育目标分类,为的是能便于有效的达成各个目标。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的,有关小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也被划分成了1-2年级、3-4年级和5-6年级三个学段。通常情况下,有关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从这三个维度来预设的,包括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写作手法和体会情感等等。目标只有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才能使教师明确学习任务,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相应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可以说,目标式教学法对学生的阅读具有定向和指导作用。

2.探究式教学法

顾名思义,探究式教学法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可否认,接受是探究的基础,阅读文章时,老师首先可以帮助学生为阅读做一些铺垫,比如扫清生字词的障碍,理清文章脉络,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尝试着自己查字典、与同学交流探讨等等。接着在慢慢分析文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拎出重点语句、段落引导学生去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等等。最后,读完文章体会情感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不是老师能代替表达的,而是学生在探究文章的过程中自己获得的。

3.情景式教学法

李吉林老师可以说是情景式教学法的前辈,在许多书籍中都有她成功运用这一教学法的课堂实例。这一教学法强调在一定的阅读情境中,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等,让他们去想象文章所描绘的情景,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人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教学写景文章和诗词的时候,它能让学生在阅读之后产生丰富的联想,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下《牧童》这首古诗时就可以加入这一教学法。教师朗诵这首古诗,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如果自己是牧童,你的童年生活会是怎样的,与现在有何不同?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阅读教学的技巧

阅读教学相比于识字、写字教学,对教师语文专业素质的要求相对更高一些,只有掌握好教学时的一些技巧,结合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更好的把握住阅读教学本身的特点,更好的实施阅读教学。

1.重视“读”的效果,提出具体的要求

“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它包括朗读和默读两种。上课时老师经常会说:“请同学们一起将文章朗读一遍”、“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这篇课文”等等,这看似老师给予了学生许多训练读书的机会,但实际上这样的训练却是机械无效的。我们在要求学生读书时,应该提出具体的目标,比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篇文章,边读边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等会与全班分享你喜欢的原因”。这样一来,学生的“读”便不是盲目的,而是带着问题思考的,这就真正做到了口脑并用。同时,朗读和默读也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境加以使用。

2.给予适当的提问,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教师的提问以文本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来回答便是一种有效的互动。教师所提的问题应该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可以包括目标性、引导性和创造性三种类型。拿苏教版三上《西湖》一文举例,目标性提问是基础的,它的问题答案是在文章中能用原话找到的,比如提问“西湖被人们称做什么?”。引导性提问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提问“西湖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能够带着疑问去阅读,读完文章后自己概括。最后,“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一下西湖的景色吗?”这便是创造性提问,让学生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善于反思,那又更是一种进步。

3.注重情感的体验,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阅读教学不能只浮在表面,而应该透过文字去挖掘文章的内在美。读了一遍文章,学生可能体会不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在接下来分析品味的时候,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便非常重要了。比如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要求学生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力求有感情,情感的表现体现在停顿、轻缓和语气等等方面。文章词语的运用都是作者精心选择的,可以让学生品味某词语用得怎么样?如果好好在哪里?表现出了什么?如果替换成其他词语还没有美感?在鉴赏的过程中,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以及最典型的情景式教学法,通过一段情景描写,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给学生丰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在“披文入境”的过程中,生情悟理,将审美能力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三、阅读教学的误区

阅读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包含着各个教学步骤,每一部分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只有避免走进以下几种误区,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进步。

1.预设的目标太僵化,缺少生成性

教学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因此从课时安排到具体讲解,从分析过程到标准答案的得出,教师都要进行严格的预设,这样一来阅读教学便失去了生动性和趣味性,也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备课时,总是详尽的列好每一个教学目标,希望都能在课堂上能有条不紊的实现。但是课堂不是排演,它具有生成性,会出现许多老师课前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每当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或提出一个要求时,不同学生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他们可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感受到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老师能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处理好临时生成的问题,不为了应试的实现目标而忽视阅读给学生带来的乐趣。

2.着重解析重点段落,忽略整体感知

每篇文章的布局肯定是有详有略的,作者会抓住重点部分进行叙述或描写,而不是从头到尾泛泛而谈。比如人教版四上《观潮》一文中,观潮的过程被分为了“观潮前-观潮时-观潮后”三个部分,作者着重描写了观潮时的情景,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解析的也是这一部分。但其实,这三部分是一个整体,观潮时的景象确实是全文最精彩的一个片段,但观潮前人们的翘首期盼是对它的一个铺垫,观潮后河面的平静也是和它的一个对比,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忽视其他两部分,不做一个整体的比较概括,学生的感受便会比较单一了

3.过于依赖文本,脱离生活实际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载体,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工具。但有时候教师会过于依赖书本,如重点品味文章本身的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等,从头至尾教学都没有脱离书本。其实,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让学生多多阅读,为的是替他们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比如在教学完苏教版六上《麋鹿》这篇课文以后,可以让学生学习这篇说明文的方法,如打比方、列数字和做比较等等,然后让他们再搜集一些有关其他野生动物的资料,写一篇类似介绍的说明文,这样就达到了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目的,又增强了他们保护动物和自然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刘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引导[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5.2.

[3]史春华.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7.

[4]杨泉良.新理念阅读教学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9.

[5]陈宝文.『目标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7).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