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 涵泳
“浸润”与“涵泳”文学阅读方法,今用于“享受语文”智慧发展同盟个人工作总结命题,因为一学期的经历对这两个词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与感悟。
一、课堂,孩子“浸润”在语文滋场里 “涵泳”。
努力为孩子创设快乐有味的语文场,融入其间,感受文中味。如何让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浸润其间进行有效的对话、感悟,我在课堂上着力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作用,用直观、形象的场景来拉进文本与学生知识背景的距离,让学生很快能进入文本的情景,因此,每教一篇新课文之前,我都会上网查寻一些现成的课件,进行修改,转化为能为我的语文课堂服务的教学情境。
努力让孩子开展情趣盎然的阅读活动,感悟习染,品味文中味。
当学生浸润于课堂教学氛围以后,我们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涵泳,这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学生只有获得了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学有所得。记得,我在执教《安塞腰鼓》一文时,如何让学生悟得作者表达的方式,我抓住了文中中具有气势的排比句,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感悟,排比句式、排比句段在表达上的内涵与气势。在教学《清平乐 村居》一词时,我带着学生有模有样地像古人那样去吟词,吟得词中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去口味词的意境,最后让学生用唱的方式,把词背诵下来。这样就让学生感受到读诗词是是一种快乐的活动,在快乐之中,我们能领略到祖国传统语言文化无穷的魅力。
二、同盟,我“浸润”在语文课堂里 “涵泳”。
课堂,追寻自我价值。正因为加入了同盟,而作为盟主的我,必须身先是卒,带着大家沉入课堂进行教学的研究。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一起听课,一起交流、切磋,有一说一说,绝不讳言。一个学期来,我就两篇课文与同盟的老师进行了教学研究的分享,一篇是《安赛腰鼓》,一篇是《清平东 村居》。前者探究现代散文的教学,如何体现浓浓的语文味,后者探究古诗词教学如何彰显语文味,虽然是两篇课文,但我整整上了二十多节课。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教学真的是一门艺术,永无止境的艺术,因为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的教学策略永远是需要循着他们走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现自己科学的学生观,。
切磋,追寻思维碰撞。每次课堂教学过后,盟友之间的交流是不可或缺的。在建立于同一志向的感召下,抱着同一目标,提高自我课堂教学的水平,我们坦诚地交换对课的看法,对彼此教学方式、方法的看法。气氛是热烈与融洽的,没有一丝一毫的故作姿态与矫情造作。“本真”“有效”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追求。大到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小到一个问题的设计,我们都有思维的交流与碰撞。
网络,追寻深度智慧。以“一米阳光”为名的博客,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一片家园里,我和大家一起交流、反思,一起用文字记录着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每每读盟友们的教学设计及随笔,时不时留下一点读过的印记。不过最喜欢的还是读盟友们撰写的生活随笔。这些随笔折射着彼此的生活,彼此的情趣。有些真的耐人寻味。虽然,此类随笔只是以自由练笔的形式出现的,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没有一种练笔的意识,会在不知不觉中丧失写作的敏感与激情的。在这一片家园里,我也写了一些东西,但是质量不高。有些真是性情而作。
同盟,让我有一份牵挂,有一份性情,有一份责任,浸润课堂,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涵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