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支持下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研究
林南小学 王晓红
发布时间:2018-03-0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英

新技术支持下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研究

武进林南小学   王晓红

摘要:利用新技术所具有的高度集成性、良好的交互性、信息容量大、反馈及时等特点,将多种信息同时或交替作用于学习者感官,使学习便加趣味化、自然化、人性化。新技术下,强大的互动功能、丰富的资源让课堂更灵动、有趣,且打破传统,能超越文本,让课堂更有新意。

   关键词:新技术;优化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教育也不例外。利用新技术所具有的高度集成性、良好的交互性、信息容量大、反馈及时等特点,将多种信息同时或交替作用于学习者感官,使学习便加趣味化、自然化、人性化。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既深且远。尤其是ipad运用于语文助学课堂,新技术不仅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焕发了教与学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强大的互动功能,让课堂更灵动

新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较和谐、宽松、没有太多心理压力的学习空间,在这里,学生不必拘泥于大众之下开口朗读的拘谨和羞涩,可以在ipad这位“知心朋友”面前敞开心怀、大胆表达,或低吟而泣,或慷慨激昂,或娓娓述说,或拍案而起,抒发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教材语言的感悟,对同学的评价。

  例如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进行角色扮演时老师可以下发指令,在ipad上显示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云姐姐等形象,让学生在点击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然后由系统抽签决定。将扮演者的名字显示,表演结束后让学生给认为表演最佳的扮演者点赞,点赞数最多的即为最佳演者,在最佳演者的ipad上显示点赞数,让他也能知道其他学生的支持。提问“你喜欢大松树还是小松树,为什么?”让学生对着ipad讲自己的看法,然后老师点击学生的成果展示,既能保证每人都发言,不必害羞,又能了解别人的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新技术支持下更有新意、更有趣味。

二、丰富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更有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是演示功能,教师运用ppt、flash等制成的语文教学课件,因其内容无法更改而使演示过程中学生无法参与,对于一些发散性的问题,即使老师有预设但要按照学生的回答来演示不易做到,更不要说解决课堂突发性问题了。而运用新技术可在界面上进行选择、标注,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

(一)创设不同情境

(一)    例如三年级语文《恐龙》这篇课文,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在制作智动课件时,我把这些内容分块放在了“图形标注库”中,课堂上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谁先谁后,想先学什么再学什么,我都可以灵活地呈现在ipad屏幕上,真正体现出课堂上学生立场的教学理念。而对于课文中介绍的五种恐龙的特点,以及在说明时运用的说明方法这些重点知识,我启用的是页面注释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随点随出,随写随现。当学生在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恐龙时,可以对已存在“库”中的图文资料,自由选择,拖拽到页面上,进行介绍,有图有文,有根有据。这样一来,在设计安排上具有很大的灵活和自主的空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质量。

(一)   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很难理解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于是在上课时,我利用平板电脑投影请学生演示乌鸦把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过程。使“乌鸦喝水”的情景真实展现在小朋友面前,并配上有感情地朗读。“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这里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问题就豁然开朗、迎刃而解了。在逐一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除了放石子还有哪些办法能让乌鸦喝到水呢?通过小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说出了许多种办法。有的说用麦秆,有的说把瓶子推倒,还有的说用吸管……这样就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学生探究知识、积极探索的心理被激活了。设置适当的悬念,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学生在自我参与中产生心理体验,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

(一)   (二)创设环节更灵活

    以叙述、描写为主的文章是用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生活、传递情感、感染读者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字词中所蕴含的声、光、色、画等,使之在学生头脑中以画面再现,形成语言的形象感。但对小学生来说,没有真正体验过,感受形象也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此刻教师能充分利用新技术,设计环节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语言形象,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问银河》是一篇散文诗,它以优美的语言、独到的视角展示了孩子对银河的认识,用生动、新颖的语言描绘了想象中银河的美丽景象,读起来让人向往、令人回味无穷。然而这课文中对银河都是想象,银河到底什么样,学生都不知道。我给学生网址,让学生自行在网站里搜索银河,顷刻间银河各方各面的知识和图片全都展现出来,给学生留下强烈冲击,学生嘴里不停地发出阵阵赞叹声。随即再引导学生品味“乘宇宙飞船去你那去作客呢?”这句话,便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共鸣。这种效果是一般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更引得学生对所学东西的兴趣。 

三、超越文本的限制,让课堂有新意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喜欢盲目地崇拜书本,认为“书本上的都是经典,对书本都不能怀疑。”长此以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大胆想象的翅膀被折断,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的依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而在新技术支持下,学生才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的身心得到了彻底地解放,自由驰骋,智慧的火花、创作的灵感也会随之喷涌而出。只有教师引导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开发学生的智慧,鼓励学生大胆求异、求佳,独立思考,打破常规,敢于超越文本,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让学生个性化地选择去拓宽、拓深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我想变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我想变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让学生感受“雨滴、小鱼、蝴蝶”,我设计不同的雨滴与树叶,小鱼与小河,学生自己选择,然后自己设计成动态,让自己成为了雨滴、小鱼,感受欢快。文本只有一个,但可以让学生有不同的体会。最后“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我出示几幅相关的图,让学生再续写,既有提示,又不拘于课本。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新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网络资源所提供的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和动画于一体的教学氛围,所展示的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的浩瀚知识海洋,所创设的富有灵气与创新、适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教学空间,在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感官需要与心理需求后,会让他们更好地培养自己独立探索、主动求知的态度和习惯,培养自己的创造潜能,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