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寻根二年级写话生长点
遥观中心小学 蒋燕芳
发布时间:2018-03-0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英

挖掘教材,寻根二年级写话生长点

摘要:言语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体现。对二年级的孩子,新课标有写话的要求。但刚入门学习的他们该如何开始他们的写话历程,这一学期,我做了一个有心人,对孩子们的写话训练梳理了一些思路和方法,从词到句到段到文的训练,梯度上升。

关键词:挖掘教材;寻根;写话生长点

一、结合教学  发现门径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崔峦老师这样说:“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要发展口头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自主表达的愿望。”低段年级的写话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由此可知,写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于是从二年级开始,我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写话。

但现实是,一提到写话就感到头疼,无从下笔,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则是写话刚入门感到很难,有的学生为了应付,随便写几行字,有的学生写的文不成句,前言不搭后语。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在教学中认真摸索。教学为本,教材为纲,指导学生学好写话的源泉在哪里,我想深入挖掘教材才是根本方法。写话是语言的创作过程,那创作的源泉在哪里,创作的章法又该如何教给学生?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于是我展开了与课文同位素的教学方式,即遵循教材的方法,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这种模仿不是简单的依葫芦画瓢,而是先将句子内化然后进行创作,这是一种体会过方法后的创作。

二、挖掘教材  建构序列

(一)规范句子,为写话奠定基础

句子是组成文章的根本,准确的句式表达才能让孩子的写话流畅进行。而从二年级的教材归纳来看,有这样三种句式是最常用的。

第一种是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如:《秋游》一文,开篇即为: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夕阳真美》一文讲道:傍晚,爷爷和奶奶带着我去看日落。针对这样的句子,我们进行了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做什么的句式训练,时间可以是具体的哪一天,哪一个时候,也可以是大概的时间段,某一年或者某个季节,然后选定任务,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再选定一个地点配上自己想做的事情,那话语一下子就丰富了。如:春天,同学们跟着老师去淹城动物园游玩。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青岛旅游。星期三晚上,我去跆拳道馆上课。这些句子的塑造为以后的叙事写话奠定了基础。

第二种是谁是什么人。如《孔繁森》一课中开头就对孔繁森做出了总结性的表述: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针对这个句式,我指导学生首先选择一个你想表述的人,其次确定好他的角色,再加上形容词,那句子就呈现了。如:张晨韬是一位优秀的足球小将。何青蓝是一名优秀的小学生。我妈妈是一名勤劳的家庭主妇。这个句式的训练为写人的文章埋了伏笔。

第三种是什么地方有什么。这个句式就相对很简单了,在观察课文中插图的时候孩子们常用这个句式来描述他们所看到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在话下了

这三种基本句式的训练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掌握句子的要素,从此学会分析句子,创造属于自己的句子。

(二)欣赏句子,为写话增添色彩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大家在物质层面上的到了极大地满足,于是在精神层面上也不再懈怠。人们越来越在乎自己的面貌气质,新时代赋予其一个新的名词叫“颜值”。这颜值高是最自然的一种吸引。在语文学习中,文章其实也是有颜值的。在引导低年级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欣赏有颜值的句子,体会句子的色彩未尝不是学生取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1.   直观色彩的吸引

孩子的世界单纯,一方面能接受的事物多,一方面又容易被色彩明丽的事物所吸引,同时,他们又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学习课文时,读到颜色的词语就特别带劲。如教学《秋游》时,有一段讲道: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这样颜色的词语一出现,立刻带给孩子画面感。此时提出疑问,那果园里又会怎么样呢?孩子们立刻挥笔:果园里,苹果红了,柿子黄了,石榴红了……这些都一下子出发了孩子们写话的兴趣。于是,一篇篇美美的《找秋天》就展现在我眼前。又如在讲到《火红的枫叶》中“啊,我终于找到了一片最红最红的枫叶,它比朝霞更红,比玫瑰更红;它的样子最好看,就像我小小的手掌。”孩子们立刻想到了校园中的香樟叶、梧桐叶,银杏叶,对它们的描写也充满了色彩。

2. 情感色彩的熏陶

文章要想打动人,除了色彩,更应该具有人情味。人与人心灵的碰撞最容易产生智慧的花火。好的文章应该是有情感有温度的,这就需要以情动人。二年级的孩子如果你要对他说写文章要有感情,要以情动人或许他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如果先让他们学习课文从课文中体会人物的感情再来进行理解那就容易多了。

第15课《孔繁森》中讲到孔繁森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在第三自然段中特别叫孩子们寻找词语来体会。“一天夜里,孔繁森悄悄地来到医院,请求献血。医生见他上了年纪,身体又不好,没有同意。经孔繁森再三恳求,医生才勉强答应。” 孩子们在激烈的讨论中找到了“一天夜里”、“悄悄地”、“请求”、“上了年纪”、“身体不好”、“再三恳求”、“勉强答应”。这些词语的罗列让我大为震惊,原来时间、形容词、动词都是带着温度的,这样理解下来孩子立刻就学会了。

我班何欣玥同学在写妈妈的文中写道:天刚蒙蒙亮,妈妈就起床了,她关紧厨房的们,在里面轻轻地为一家人做早餐。妈妈的腰不好,我经常对妈妈说你上班累,早晨就多睡一会儿,我可以买点早饭吃。可妈妈从来不让我饿着肚子上学,坚持早上为一家人准备早餐。字字句句她已经学会了体会情感,并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

(三)文体模仿,为写话假设桥梁

二年级的课文内容丰富,形式也很多样。从识字到儿歌、现代诗歌、古诗、童话、寓言、文包诗……真是应有尽有。在古诗教学中,我还是非常赞赏文包诗这种形式的,不仅学习了古诗,同时又顺理成章地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在讲授二上第3课《英英学古诗》时,我感到文章的结构非常简单,通过祖孙的对话,让孩子学会了诗还学会了诗的意思。更可贵的是教会了孩子学习古诗不仅要会背,同时还要理解古诗的意思。我们的孩子也背诵了很多的古诗,何不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更深入地学会古诗的意思呢。于是在班里突发奇想,孩子们,如果把英英换成你们的名字,你们又将如何学习古诗呢?一下子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小脑袋里的灵感也全都跑了出来。顿时,何青蓝学古诗、刘欣怡学古诗、桐桐学古诗……各色各样都来了。既然大家都有了热情,何不把你的收获记录下来呢?一篇篇谁谁谁写古诗就应运而生了。如下文

                       《阳阳学古诗》

阳阳:妈妈,今天我们学了一首古诗,我被给你听: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道少。

妈妈:背得真好!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阳阳:这首诗是说,在春天,人们睡觉睡得真香,一觉就睡到大天亮。醒来后,处处都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昨夜刮风下雨,不知道吹落了多少花瓣。

妈妈:嗯,妈妈听懂了。这首诗是谁写的呀?

阳阳:是唐代的大诗人孟浩然。

这样的写话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同时又不费家长和老师很多力气。方法到位了自然不愁学不会。

(四)词串学习,为写话顺理成章

低年段的语文学习中,每一册都有两个单元的识字篇目。于是连词构段也成了常见的写话方式,同时还让孩子们学会寻找词语间的联系。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在编写低年级识字教材时,成功地创造出一种新的识字形式——词串识字。词串围绕一个中心,将相似相关的词语放在一起,12个词语分为4串,每串词语表示同类事物,连起来又是一篇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情趣。抓住教材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写话,让学生在新颖的形式中感受写话的乐趣。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识字一》后,让学生运用词串写一写“水乡”。学生这样写道:“江南水乡真美丽,尤其到了秋天更加让人们难以忘记。站在荷塘边,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在河面上飘舞。绿色的荷叶下面藏着一根根壮实的莲藕,一排排芦苇随风摇摆。水面上一只只渔船满载而归,渔夫们唱着动听的渔歌。太阳偷偷地跑到西边,原来它也想回家了。枫叶被太阳映得更红了,屋子里人们正忙着做丰盛的晚餐给勤劳的人们。我爱这美丽的水乡秋色。”就这样,学生连词成句,连句成段,兴趣盎然,效果明显。学生又在运用中加深了对韵文的理解,真可谓一举两得。

(五)创编故事,为写话拓展空间

鲁迅先生曾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世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可见,想象与幻想是儿童思维的天赋与本能。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个思维优势,挖掘教材空白点,为学生创设一些想象的机会,进行形式多样的写话创作训练。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类课文,这些故事的情节引人入胜,故事的结局又往往可以再一次激起学生续编或创编的冲动。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后,让学生以“第二天,狐狸又在树林里找吃的,看见乌鸦站在树枝上,嘴里又叼着一片肉……”为开头创编故事。有的学生编乌鸦吸取了教训,巧妙地识破了狐狸的诡计;有的学生编乌鸦还是喜欢听好话,再次上当;有的学生编狐狸又想出了新招,乌鸦又上当了,真可谓精彩纷呈。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面对这一最要紧的课程资源,我们也应与时俱进,改变简单的“教教材”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把课文作为学习语文的例子来教,强化语言实践,以多种形式进行写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拓展写话训练的方法还很多,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