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指导,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浅谈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张英
朱熹曾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名家名句巧妙地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再看2011修订版语文新课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阅读就好比是生命的“光合作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儿童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一、怎样看待“不肯看”和“看了没用”?
我们常常听到家长抱怨:“给孩子买的书他就是不肯看,成天看电视!”,“我家孩子老喜欢看一些杂书,看了有什么用?”……怎样看待“不肯看”和“看了没用”呢?很多家长和语文老师往往会赋予阅读更多的附加值: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不断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和写作水平……这样的说法没有错,但我以为对于儿童、对于一切人来说,快乐的阅读体验远胜过是否能够提高习作水平。而事实上,拥有大量快乐体验的人,更容易学有所成。
对于写作而言,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天赋的差异。如果孩子不具备写作的天赋,如果我们期待这样的孩子也能长成一棵树,就必须为他提供格外肥沃的土壤,格外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同时还要格外小心,不能让他染上了“阅读为了写作’的焦虑。一旦孩子存了这种焦虑,阅读便失去了自在自然的快乐。眼睛盯住功利的人,反而得不到最大的功利。
孩子是天真的、单纯的,教师一个细微的引导、巧妙的设计,就能使孩子兴致盎然。开学初的第一节语文课,我给孩子们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七)——读书有选择》。我从自家的书柜中精心挑选了十几本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文学作品,课前悄悄地带进教室藏好。课始,我神秘地向孩子们卖了个关子:“今天这节课,老师带来了我最爱的宝贝,这些宝贝将在这节课下课前奖给课堂上表现最好的几位同学……”话音刚落,孩子们便激动起来,纷纷猜测着老师带来的是什么宝贝,十分希望自己能有幸得到老师的宝贝。果不其然,整节课所有的孩子都用心地听着、积极地参与课堂,让我不禁暗自得意。当我从讲台下捧出这些“宝贝”,宣布王晓雯、罗程程等十位同学可以从这些书中任选一本时,孩子们的眼睛中放出了光芒、流露出了羡慕的神情……从那一刻起,一股阅读风在班中悄然盛行!
二、“我和好书有个约定……”
最近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17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2.7%,比2009年的79.0%增长了3.7个百分点。这是一件值得欢欣鼓舞的事情。因为跟成年人相比,儿童阅读习惯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的引导,电视、电脑、游戏等等很容易跟我们抢夺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阅读的儿童。
要想培养孩子持续性的阅读热情,让阅读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教师必须通过开展各类丰富的活动,用心引导学生体会阅读过程中的精神愉悦。没有充分体验过阅读快感、养成主动阅读习惯的孩子,你用再多的方法鼓励他阅读,或者惩罚他的不阅读,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如让我们来个约定吧!例如我和同学们约定,每天踏着晨光走进教室的第一时间就是诵读时间。实践证明,有老师带领的坚持不懈的诵读,在班级实现的可能性和效果都要远远大于家庭。孩子们一起诵读经典文本、诗性文本时形成的场,精神共振得到的愉悦感远远大于一个人诵读时获得的快感。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每天或者每周给孩子们讲述图画书,或者大声读整本书给孩子听。
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举行读书故事会、美文欣赏会、心得交流会;评选“快乐小书迷”、“诵读小能手”、“故事小明星”;颁发“课外阅读章”、“全能小博士”等奖章;举办班级“百科知识竞赛”、“作家作品知多少比赛”、“报刊剪贴编辑赛”等活动……把这些活动融入学习生活中,让孩子们体验到阅读带来的精神愉悦,觉得阅读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乐于去参与和实践,形成主动阅读的习惯。
三、加减并举,破解童年快乐“密码”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在一次接受访谈时谈到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时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天,杨红樱收到一封小读者来信,信上说:“我是五年级女生,我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可是我难以忍受其他同学的成绩超过我,我觉得那些同学都该死。我很幸运读到了杨老师写的《保姆狗的阴谋》,让我及时了解到嫉妒心有多可怕!”杨红樱看了这封信后感动不已。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学生是发展的人,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还在变化之中,趋于逐渐成熟的过程之中。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也必然将是一个长期的、伴有反复的、艰巨的过程。教师要有坚定的意志力,要有效地指导点拨,用心浇灌植于孩子们心中的阅读小苗。当心灵之门已开启,语文教师要敢于尝试用正规的语文课时来阅读大量经典作品,而不是完全依赖课外阅读。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具体阅读实践指导中,教师应注重加减并举,使学生有时间形成习惯。课外阅读无疑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如果一味地做“加法”,只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而不适当地做些“减法”的话,不仅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会逐步消失,而且学生的身心也会受到损坏。首先,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其次,尽量压缩家庭作业的时间,给课外阅读提供时间保障;再次,对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减少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增设课外阅读指导课。
如果说,一个人的成就是一座建筑,那么文化素养便是它的基石,课外阅读就是构成基石的一块砖。我期待着通过有效课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创造快乐的阅读体验,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让书香伴着孩子们成长,用经典浸润一颗颗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