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软件在小学课外阅读中的运用
常州市丁堰小学 张伟华
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加上互联网的发展,现代化教学出现很多跨时代的改革,如互联网的网络学院、远程教育、网站中的异步课程等,都影响到人们的思维、学习与创作的方式,当然无可避免地对学校课堂教学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意识显著增强,教育技术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及教学方式多样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与当前网络技术的革新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无线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4G高速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数字化学习环境、大数据处理等技术的出现相比,教育教学在面对这些越来越丰富的资源与技术所进行的变革却显得比较滞后。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大多数家庭都开通了宽带网络,移动互联的4G网络也越来越普及,学生一台普通的智能手机就能够轻松地获取到网络上的海量应用资源。然而很多学生只是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在家时玩手游看小说,白天上课打瞌睡无精神,作业偷用手机上网搜题抄袭——这些都给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怎样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去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设备和资源就成为我们当前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在随处都有学习资源的时代,学生缺少的不是学习机会,更多的是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在面对学习资源的时候,不认为是自己学习的机会,更不知如何去展开学习。怎样利用好身边的零碎时间和零碎资源,扩大自己的学习面,让学习变得更高效。
几点思考:
什么是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作为一种相对于教科书而言的读书活动,可以是对于教科书内容的扩展和深化,也可以是获取教科书以外的新的知识。课外阅读关系到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知识面的宽窄、学生思维能力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学生未来发展的知识基础。学校教育应当积极探索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建立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的机制,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第一,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阅读量小、阅读面窄。第二,学生课外阅读质量低、深度浅。第三,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盲目性、随意性。第四,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目的功利性。第五,学生课外阅读方法不当。第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普遍偏低。
阅读形式的转变?
人类的语言有四种存在方式,即“听觉语言”“口语”“书面语言”“阅读语言”。
听书属于听觉语言的事,自己读书属于阅读语言的事,两者不能完全重合,也无法完全替代。课堂上,由教师或者班上读书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坐着安静地倾听。这样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到书的情景中,让孩子们与主人公一起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震撼,同时教师的参与不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读书方法,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书除了可以用眼睛看,现在还能够用耳朵听。“听书”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跟以前的评书、听收音机有些许类似,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它不需要阅读者潜心于文字这一抽象的图形当中,就连阅读受限的盲人也能感受到作品本身的内涵与魅力,同时更能帮助上了年纪视力下降的老人打破阅读的障碍。让孩子利用空余时间坚持听书,或者教师、家长有意识的播放“听书”,孩子就能轻松地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还可以增进父母和孩子、老师和学生、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的感情,是大众学习的一个新渠道,也是增长学识的一个有效途径。
听书的优势有哪些?
首先,听众(读者)能够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在线收听,并且可将作品下载,它符合快速获取信息的需要,携带方便。其次,“阅读”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从而享受真正自由的“阅读”。最后,听书不怕生僻字,能提高人的阅读、朗诵能力。
“听书”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让读者享受到真正自由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阅读”。传统的阅读以书面的文字为中心,是一种要求人们集中全部注意力的活动。但“听书”却能让那些喜欢读书却苦于没有时间的人在做其它事的时候也能够读书。目前,“有声书”内容包罗万象,已发展到涵盖诗歌散文、纪实文学、通俗小说、儿童故事、人物传记等方面,再配上音乐就可以说成为一道听觉上的“盛宴”。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利用听书软件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
2.探索利用听书软件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学指导方法。
3.通过研究,建立适合小学生的听书资源库,促进学校数字化建设。
4.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学会主动阅读意识,促使学生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5.通过研究,提升教师合理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和新课程的实施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根据上述研究目标,确定如下研究内容。
1.调查学校目前的课外阅读情况与听书软件的使用情况
2.广泛收集、纵览国内外在听书方面的软件,深入比较其优劣,并删选出合适的听书软件在家长学生中推广运用。
3.利用听书软件平台和平台内资源,开展生生互助、教师引领的阅读活动,形成课内外融通的阅读模式。
4.借助听书软件的运用,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5.借助听书软件平台,建立适合学生的听书库,并予以指导学习。
6.让听书平台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延伸。
三、研究过程与措施
为有效解决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建立基于课程教学的学生课外阅读约束—激励机制来解决大部分问题。
(一)有效约束,激趣促读
通过课程教学提出硬性阅读要求(规定范围、规定时间、规定数量、明确质量标准)来实现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首先,根据课标,要求各年段学生的阅读量,以及学生的阅读兴趣、接受能力,教师要预先选好书目,进行统筹安排,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以听促读的阅读实践活动。具体每学期听哪些书,可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如:低年段可听《小猪唏哩呼噜》、《长袜子皮皮》、《木偶奇遇记》、《神秘花园》、《绿野仙踪》、《皮皮鲁传奇》、《窗边的小豆豆》等;高年段可听《三国演义》、《水浒传》、《狼王梦》等;乃至刘墉的《萤窗小语》、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其次,向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提出阅读的具体要求,一般要求学生阅读与课程相关的名著名篇,并要求学生作好读书笔记。第三,保证听书时间。每天晨读时间、午休时间,用来和学生一起听书。它可以保证每天进行,日积月累,就能向学生推荐不少书。第四,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除了定期的让学生听书外,还可根据实际不时地插入一些听书活动。如某篇课文上完以后,就可能读一些相关的文章给学生听,或向学生推荐某本书。有学生在看的书很好,临时读一段给学生听。得到了一本好的绘本,或在杂志上看到好的文章,及时读给学生听。时间可能在中午、语文课、班队课、兴趣活动课等等,根据情况而定。
听书作为课外阅读的有效补充,同样要选择好书。要听好书,要让学生听了还想听,听得津津有味,一听就放不下。
1、要选择适合学生听的,学生爱听的书。
(1)听主题积极向上的书
听好书才能受益良多,尤其对于刚开始接触书籍的低年级孩子来说更为重要。书的好差不仅会影响阅读品味、阅读意义,而且还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阅读兴趣。对“好书”的定义是多元的,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观念不同,品味不同,因此对“好书”的要求也就不同。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无法明辨是非,所以我觉得给小学生的“好书”首先是要求正面的,积极的,字里行间灵动的是人间美好的真情,是善良,是真诚,是友好,是宽容,将世间美的一切展现在孩子眼前,让孩子在阅读中净化、提升。如《皮皮鲁传》、《鲁西西传》,《木偶奇遇记》
(2)听故事富有童趣的书
所谓富有童趣指的是故事具有儿童的情趣,能激发儿童的兴趣,也就是说故事要生动有趣,贴近孩子的生活。这样的书才会受孩子喜爱,因为他们能在书中看到同伴,看到自己,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小猪唏哩呼噜》、《长袜子皮皮》、《我的爷爷真麻烦》等等。
(3)听语言生动形象的书
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要选择不同语言层次的书。低年级儿童处于接触书面语言的初级阶段,生动形象的语言不断地与学生接触,会产生一种良性刺激,在这种刺激下,学生就能积累丰富的词汇、规范的语言,并有可能运用于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如《窗边的小豆豆》、《小屁孩日记》、《米小圈上学记》等
2、注意形式,激发阅读欲望
让学生听书,还要注意各种形式,使学生产生听得欲望。让学生变化着听,通过不同形式的听书,吸引学生主动去阅读。不仅爱听而且想看,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不再成为老师布置的必须完成的作业,而是成为学生内心的需求,内心的渴望。
(1)书听一半
书并非一定要听完,听一段时间后,就会有不少学生因为兴趣自己买来了书看,待书大约听到一半时,已经有几个学生把书听完或者看完了,这时,就可以不再读这本书了,没听完的学生自然也会去看。
(2)选听一段
学校里用来给学生听的时间毕竟有限,如果每本书都按章节读,就算只读一半,一学期也读不了几本书,所以有的书可采用了选读一段的方法。让学生品味到书中滋味后,向学生推荐这本书。
(3)听故事首尾
如果一本书讲述的是一个连贯性的长故事,而且故事情节具有悬念,结局出人意料,那么就可以通过读故事的首尾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如《秘密花园》一书,我就给学生读了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故事开头玛丽见到的柯林是个脾气怪异,身体残疾的孩子,后来柯林却变得健康了开朗了,这是怎么回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那就有待学生自己去阅读了。
(4)听故事概要
学生看了听了某本书,并对这本书兴趣浓厚,那么在推荐同类型的书时,就可以简单讲述故事概要。
(二)多听善读,勤思欲读
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困难是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因此需要建立便捷、畅通的沟通机制。便捷、畅通的沟通机制的建立,可以取得如下效果:首先,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帮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其次,可以了解学生阅读进程,对于阅读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再次,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回答疑难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为学生提供阅读方法、技巧的指导;最后,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确保课外阅读取得较好的效果。
这种沟通渠道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是传统的、分散的或集中的课堂答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QQ群、互动平台等网络方式进行沟通。
1、课堂的读
要想让学生听得专注,就需要读得生动,读得声情并茂,才能完全吸引学生,激活他们的沉睡的阅读欲望。
(1)变化的语气、语调,以情动情
朗读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要根据朗读内容采用相应的语气语调,绘声绘色地朗读。读到高兴时,声调提高,流露出喜悦之情;读到伤感时,音调低沉,悲痛呼之欲出;读到惊险时,语速加快;读到抒情时,语速缓慢,语调悠扬。朗读对话时更是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特点以及说话时的情绪,选用合适的语气语调。总之,朗读者要读得动情,才能打动和吸引学生,以情动情。
(2)丰富的表情、眼神,以神传神
老师读书给学生听,那不是在放录音,其优越性在于朗读者面对着学生,打动学生的不仅仅是声音,还有老师本人。所以朗读时,老师的表情和眼神也十分重要。表情能展示内心的很多情感,皱眉表示着急,眉开眼笑自然表示高兴,挑起眉毛表示惊讶或赞叹,闭眼微笑表示陶醉,还有竖眉、瞪眼、斜视等等,都能传达情感并影响学生。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优秀的老师都能通过眼神与学生交流,眼神能流露很多微妙的东西,如关爱、期盼、宽慰、赞赏等。如果教师在给孩子读书时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表情和眼神,就能给朗读增添神采。
(3)适当的身姿、手势,以身代言
人除了会说话,还有体态语言,通过变化的身姿与手势来表达想法。在朗读时,教师也要灵活运用这些肢体语言,以进一步传达信息。如身体前倾表示倾听,抬头挺胸表示激昂,双手抱胸抖动身体表示害怕或寒冷,还有挥动手臂,攥紧拳头等,种种身姿、手势,都能把内心的情感、思想传递给学生,激起学生的相似情感。
2、课堂的听
让学生听书不能只是一味地听,简单地听,不假思索地听,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如果能让学生有所思考,并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那样学生就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听得会更专注,更入神。
(1)猜测,激起思维的火花
听前预测:在开始听一本读本之前,让学生看看封面,读读书名,然后猜一猜这本书可能会写些什么。这种猜测展现的是学生对书名,对封面图的个性化理解。这种猜测可以激发学生对读本的兴趣,产生阅读的欲望。
听中续接:就是朗读时停下来,让学生猜想下面的故事情节,“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你觉得他会怎么做?”“你猜结果怎样?”等等,以此来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激活思维,对故事进行自我创造。猜测时要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多问几个“还可能会怎样?”“还有不同想法吗?”,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想到什么说什么,奇思妙想都可以,要创设自由、民主的对话空间,使学生的思想不受束缚,思维的火花便会时时擦亮。
看图猜想:有些读本里有很多形象有趣的插图,利用这些插图,让学生看看图,猜想下面的故事情节。因为有插图为依据,所以学生的猜想不会漫无边际,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的语言表述,猜测故事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语言的训练。
想象情景:想象是将文字图像化的一种有效手段,能让学生走进故事情景,会产生更深刻的感受。有时可以让学生闭着眼听老师读故事,同时在头脑中播放“影片”,进行再现型想象;有时可以根据一个词或一句话让学生展开想象,丰富情节,进行创造型想象。
(2)感言,荡起情感的涟漪
评论式感言:对书中的人物进行评论,可以是针对某一故事情节对人物行为展开评论,如你觉得他做得对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也可以在故事告一段落后,对故事中各种人物展开综合性评价,如喜欢谁,不喜欢谁?你想成为故事中的谁?
抒情式感言:听到动情处,听到精彩处,听到寓意深远处,学生就会产生很多自己的想法,那是一种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内化,这时,留出空白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说出来,既满足了他们表达的欲望,又可以相互启发,加深理解。
(3)回忆,漾起记忆的波纹
连接式回忆:让学生在听书以前先回忆前面的故事内容,让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思考回忆故事内容,不仅有助于故事的前后连续性,使学生更便于理解待讲的故事内容,而且也是一种记忆力的训练。
比较式回忆:在朗读中,遇到人物的性格发生变化,或命运发生转变时,也可让学生回忆前面相关的故事内容,以进行比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注意课外阅读评价的教育性与评级指标。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工具,它应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帮助形成这种兴趣的手段。苏霍姆林斯基归纳了包括阅读过程评价法、学习成绩反推法、交流展示法、作文评价法和自我教育法等五种课外阅读评价方法。
有效的激励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教师的激励,一是来自于学生自身的激励。来自教师的激励方法主要是: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及时鼓励、督促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对未按进度完成任务的学生提出整改建议,在课程考核中给予学生的阅读情况恰当的评价。来自学生的激励主要是:学生读懂文、弄清楚问题之后的自我实现感觉,一种自信心的确立,一种对于问题产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的产生。这种激励甚至比教师的激励更为有效、更为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