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失语症“的表现及原因的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种种“失语”现象:内容空洞,欠缺真情实感;结构混乱,布局松散;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分析原因,以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
关键字:小学生作文 失语症 表现 原因
从生理心理学角度来说,失语症是一类由于脑局部损伤而出现的语言理解和产出障碍。这类病人意识清晰、智能正常,与语言有关的外周感觉和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无恙。所以,失语症不同于智能障碍、意识障碍和外周神经系统的感觉或运动障碍。它是语言中枢局部损伤所造成的一类疾病。令人担忧的是,近些年来,这一症状已经蔓延到了小学习作中。
小学阶段,进入中高年级,作文已经从写话过渡到习作(即学习写作),中年级更是习作的关键期,《新课标》中明确阐述了“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这一内容。可现实是,小学生习作中“失语”的症状愈加突出。
一、学生“失语症”的症状
1、内容空洞、欠缺真情实感
翻开学生的一本本作文,不难发现:内容是如此的雷同。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习作2话题为 “雏鹰争章”,大多数同学开头先写要推荐的是谁,他(她)能获得什么章,接下来,照理是选择一两个典型事例突出人物,但学生要不是洋洋洒洒写了好几个事例,要不就是选择的事例如“流水账”,泛泛而谈,最后匆匆忙忙地结尾,凑满字数就够了。文章寡淡无味,无真情实感。例如:“晚上,我们都吃完晚饭,妈妈让我洗,然后,我又把桌子擦干净,再把碗放在盆里,第一次我就想起妈妈跟我说的先把洗洁精倒在里面不要太多。我一会儿就把第一次洗完了,接着第二次······”
诸如此类,不知所云。
2、结构混乱、布局松散
结构,就是对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构造。如果把文章比作一棵树的话,那结构就是这棵树的枝干,没有枝干的支撑,就没有绿叶的存在。同样地,没有结构或是结构混乱,导致的就是文章如一盘散沙。写一篇作文的时候,我们准备了各种材料,但我们不能把它们胡乱地堆放在一起,因为杂乱无章的一堆材料是表达不出一个集中鲜明的中心思想的。因而,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线索,把有关内容主次分明、有条有理、有头有尾地组织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作文。这就是解决结构的问题。由此可见,在一篇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安排结构是一个重要步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小学生习作中,结构混乱、布局松散的问题尤其突出。即使手边有大量的材料,但学生们不会选择、剪裁,使得材料随意堆砌,胡乱安排,最终形成一篇“不忍睹之”的文章。写到《校园里的樟树》这一习作时,某位同学开头便写了樟树的外形和它永久保持香气的特点(大部分引用学过的内容),接着突然转到他给樟树浇水,最后以“还有许许多多的香樟树”结尾,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思想等以形态的语言,文学是借语言来作雕塑描写的艺术。”老舍先生也曾经强调:语言,是从事写作的基本工作,没有运用语言的本事,即无从表达思想、感情,即使敷衍成篇,也不会有多少说服力。所以,语言是文章的表现工具。语言表达在作文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小学生在作文中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辞不达意,即不能把自己想说的话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2.语言平淡,不生动,“口语化”较严重;3.有语病的句子较多,句子中的错别字也较多,一篇400字的习作中甚至能找出十几个错别字。4.空话很多。例如:记得有一次我和XX等同学一起打篮球,只见他手里抱着球左闪右闪的记有一次我和XX等同学一起打篮球。简单的一句话,几乎囊括了所有问题。
二、这种种“失语”症状,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
学生方面
乡村学校的学生,生活面相对单调,几乎就是“两点一线”,即“家——校”,视野的狭窄决定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够,而作文的素材恰恰源于生活,导致学生无话可写,这是造成“失语症”的一现实因素;其次,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缺乏创作的欲望。每次上到作文课,学生无奈的表情就在透露着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又要写作文了”,对于作文,他们不仅爱不起来,还隐隐有着一种敬畏的心理。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写出来的作文就是完成老师的任务,只要字数凑够,那就完事了,至于写得什么内容,语文通不通顺,结构是否合理,就不是他该考虑的范畴了;最后,即使有内容可写,也无从下手,反映了学生在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掌握方面出现问题,主要还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没有架起思维与表达的“桥梁”。
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以仿写为主,总是以固定的语气和模式对学生有所要求,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某种模式写,甚至是一些现成的文章要求背会,以应对考试,久而久之,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思维创新能力被一次次打压,怎么“精彩”得起来;接着,每个教师自身水平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也影响到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在社会发展,信息进步的今天,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用知识武装自己,更加强大的教师,给学生带去的才会是更新的理念,更全面的指导,以及更广博的知识;同时,在训练时,要有侧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求要明确,我们训练的目的,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自己的观点,文章写完后,要注意修改,修改作文时,也有要求:格式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错别字几个,有几处病句,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看文章的选材,看文章的结构,看表达方式,看语言是否简介、通顺、准确。修改完之后,教师要进行评阅,以鼓励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评语要对学生有所启示,“对症下药”。
综上所述,“失语症”在小学生习作中已经十分突出,亟待一剂良药。